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 月球首次留下中国痕迹
撞月球瞬间模拟
减速、下落、撞击 北京时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
在撞击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CCD相机传回实时图像,图像清晰。
至此,在经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静谧、遥远的月球土地终于成为这位中国首个 月球使者 的生命归宿。而随着此次 受控撞月 的准确实施,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也宣布完美落幕。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看到,为了保证嫦娥一号卫星成功 受控撞月 ,嫦娥一号任务飞行控制组选择在青岛和喀什两个测控站能够同时进行测控的时间段内进行撞月控制。15时36分,嫦娥一号卫星开始减速,16时13分10秒成功落在月球的丰富海区域。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踏上 奔月 旅程,11月7日进入200公里的环月工作轨道。至2008年10月,在完成预定在轨一年的各项探测任务后,状态依然良好。
为了充分利用嫦娥一号卫星在轨的宝贵资源,为后续任务积累数据和经验,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决定应用嫦娥一号卫星开展卫星变轨能力、轨道测定能力的10余项验证试验。
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确定将实现软着陆,技术跨度大,为在撞月过程控制和轨道测定方面积累经验,减少后续工程风险,决定在嫦娥一号卫星寿命末期,控制卫星撞月。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
在中国探月一期工程完美落幕的同时,中国探月二期工程正在紧张进行。吴伟仁透露,目前二期工程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着陆器和巡视器技术是工程中的重要关键技术。
据了解,在我国探测器撞月之前,美国、欧洲和印度分别利用各自的卫星或者探测器完成了一次撞月。从撞击月球的重量上看,嫦娥一号是已经撞击月球的探测器中最重的一个,除去燃料的重量就达到1.15吨,而前几个撞月探测器的重量都没有超过1吨,因此嫦娥一号撞出的坑很有可能是目前撞出的坑中最大的。
为何撞月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朱毅麟介绍,嫦娥一号寿命即将到期,与其自然坠落,不如地面控制让它撞击月球。这样可以获得落月过程的一些控制经验,为探月工程二期实现软着陆做好技术储备。另外,也可以通过撞击的扬尘分析得到月球表面土壤的一些成分。
■专家解读
怎样撞月
朱毅麟说,嫦娥一号绕月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68公里每秒。在落月的起始,地面对其实行变轨,让其冲着月球的表面飞行。从向下飞行开始,几分钟之内,嫦娥一号就能够以大约1.68公里每秒左右的速度撞击月球,如果撞击的地点是很厚的浮尘,就有可能击出一个大坑;如果撞击点是坚硬的岩石,击出的坑可能比较小。
为何选择这个时间
嫦娥一号落月的时间精确到秒。为何选择这个时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解释,时间的选择和多个因素有关。首先,嫦娥一号设计寿命为一年,现在已经超期服役将近200天。另外,卫星所剩的的燃料也比较少了,因此在燃料耗光之前需要及时操控其落月。还有,为了更好地观测撞月的效果,绕月卫星必须运行到地面控制和观测均较好的时段落月。
落月地点如何选择
庞之浩说,落月地点的选择考虑几方面的因素。首先,这个地点必须容易被地面观测到,现在的撞击点在月球的赤道附近,而且是面对地球的一面,很有利于地面观测。另外,这个地点可能是将来探月二期探测器选择落月的地域,现在撞击后可以通过地面观察到这个地点的一些情况。
怎样观测撞月
朱毅麟说,除了卫星自带的CCD相机可以传回图像,地面的高分辨率天文望远镜、地面雷达以及绕地的卫星均有可能观测到本次撞月的实况。另外,地面的一些仪器通过观测可以进行光学分析得到撞击扬起的灰尘的一些矿物质成分。
(:李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