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林巧稚,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她一生都没有结婚,曾为冰心、林徽因等名人的孩子接生,先后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
许多新生儿的父母,为了纪念林巧稚,都将孩子取名为“念林”“敬林”“仰林”“思林”等。
林巧稚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医学事业,无怨无悔奋斗终生。
年12月,林巧稚出生在鼓浪屿一户,普通的教员家庭,因为父亲思想开明,她从小便接受良好教育,还和父亲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由于林巧稚的母亲,因宫颈癌去世,因此,林巧稚便立志要学医。
年,林巧稚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毕业,两年后,医院的招生简章,便毅然医院,实现心中理想。
家人得知后极力反对,因为当时的林巧稚,已经到了婚嫁的年龄,那个年代,像她这样的女性,早已结婚生子。
倘若林巧稚继续读书深造,肯定会耽误了终身大事。
尤其是学医,要经过漫长的8年时间,等到学成毕业,那林巧稚还能嫁得出去吗?
面对家人的反对,林巧稚赌气说道:“那我就一辈子也不嫁!”
然而当时的一句气话,可能连林巧稚自己也没想到,她的一生真的就没有嫁人。
好在父亲一直支持理解女儿,很快,他就给林巧稚筹集了考试的费用。
年7月,林巧稚和同伴余琼英,顺利抵达了上海,来医院考试。
考试那天,天气非常炎热,林巧稚正在埋头答题,忽然有人用生硬的中文喊道:“林巧稚小姐。”
林巧稚头也没抬,顺口冒出了一句英语,“我还没答完。”
喊话的美国老师愣了一下,也改用英语说道:“林小姐,请出来一下。”
原来,和林巧一同赴考的余琼英,突然中暑晕倒在了考场里。
因为监考老师是男性,实在不方便进行救治,所以便想到了,和余琼英一起来的林巧稚。
林巧稚立即中断考试,与另一名考生将余琼英抬到阴凉处,沉着冷静的她,仅用了十几分钟,就处理好了这场突发事件。
可当林巧稚再次回到考场后,考试结束的铃声却响了起来。
林巧稚顿时心灰意冷,觉得自己肯定是考不上了,于是,她无奈的返回老家鼓浪屿。
没想到一个月后,林巧稚竟然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原来,林巧稚在考场施救同伴的过程,全都被考官看在了眼里。
考官认为,林巧稚舍己救人,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是医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其次,林巧稚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在协和学习至关重要,再加上,林巧稚的各科总成绩并不低,于是决定破格录取她入学。
就这样,林巧稚进入了协和医学院学习。
因为协和的制度十分严苛,分数要达到75分以上才算是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就要留级,两门主课不及格则会被直接退学。
所以林巧稚起早贪黑,发奋读书,常常到很晚才休息。
8年的苦读,林巧稚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毕业时,当初25人的班级里,就只剩下了16个人,而林巧稚的成绩高居榜首。
年,林巧稚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还拿到了协和的最高奖学金——文海奖学金,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女生。
于是优秀的林巧稚,医院每个科室的负责人,都想要的人才。
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林巧稚却选择了当时被认为,“没有什么前途”的妇产科。
在当时的年代,妇女生产过程中,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很高,针对这种状况,林巧稚心中便有个愿望,希望姐妹们能用科学的方式生产,减少死亡。
医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产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此规定不久便废除)
面对苛刻的留院条件,林巧稚没有半点犹豫的,医院的聘请。
在做助理医生时,林巧稚还没有动过手术,也没有资格独立手术,一旦失败,她的医生生涯可能就此中止。
但当时的林巧稚临危受命,果断的站上手术台,成功施救了一名,子宫破裂出血不止的妇女生命,这是她人生中的首次手术。
为此林巧稚说:“我是一个大夫,大夫有大夫的道德,我怎么能见死不救,能治不治呢?”
于是凭借过硬的技术,林巧稚仅用了半年时间,就走完了别人要走5年的路,而她也成为了当时,医院妇产科职位最高的中国女性。
林巧稚将自己的全身心,都奉献给了热爱的医学事业,她医院度过。
对此,林巧稚从没有觉得遗憾,相反,她觉得在产房过生日更有意义。
林巧稚曾这样说道:“当小宝宝在我生日的时候,降临人世,那哇哇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对我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了。”
其中冰心和吴文藻的三个孩子,还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两个孩子,也都是由林巧稚接生的。
医者仁心的林巧稚,在对待病人上,不管有钱没钱,全都一视同仁。
她常对病人说:“以后不要挂专家号了,这要多花许多钱,我也看普通门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多等一会儿。”
林巧稚看门诊,从来不会三言两语打发病人,不管时间早晚,总是不厌其烦地问询病史,细致地检查,向病人交代注意事项。
医院表现出色,林巧稚被派往欧美考察深造,之后学成回国,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也是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抗战爆发后,医院被迫关闭,林巧稚就在现在的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一个私人诊所,继续救死扶伤,为苦难的同胞服务。
为了减轻贫困民众的看病问题,林巧稚采取降低挂号费,以及免费治疗等措施,因此在她的出诊包里,总是备着现钱。
抗战胜利后,林巧稚关闭了自己的私人诊所,回到了医院工作。
动荡年代,林巧稚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做着诸如清洗便盆、倒痰盂等琐碎工作,但她依旧做得一丝不苟。
熬过艰难的日子后,年愈古稀的林巧稚,继续着自己热爱的妇产科事业。
她曾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
不仅如此,林巧稚还努力攻克癌症难题,在年岁已大,自知无法完成心愿的情况下,她将多年研究的珍贵资料,全部交给了自己的学生。
林巧稚的毕生研究经验,为医学上治疗妇科肿瘤,做出了重大贡献。
结语
年,林巧稚因病去世,享年82岁,去世前一天,她还接生了六名婴儿。
林巧稚的一生虽然没有嫁人,也没有过自己的孩子,但她却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这些孩子全都是她的儿女。
她说:“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
这句话,被写在了林巧稚的墓志铭上。
美辰说,和我一起从阅读中,洞察自己,品读人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