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能只靠药物降体温,老中医还用这些方法 [复制链接]

1#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PDF免费下载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PDF免费下载

导读

发热多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各种疾病中。发热现,体温升,晕晕乎乎不好受,中医来把发热治。治疗发热,中医有多种方法,可内治,也可依靠外治,两者结合自然也是可以的。名医陆小左教授就擅长内外合治,一起来看看陆教授是如何治疗的吧。

(一)中药治疗

用药特点:常用中药有金银花、连翘、栀子、丹皮、*芩、石膏、生地、赤芍、知母、竹叶。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微汗或有汗不畅,鼻塞流涕或白或*,口干或咽喉肿痛,咳嗽痰少而黏稠,舌尖红苔薄白或微*,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

处方:银翘散加减。

银花30g,连翘15g,竹叶10g,芥穗15g,牛蒡子15g,薄荷10g,甘草10g,桔梗10g,芦根30g。

方义:方中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是君药;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而清利头目,解*利咽;芥穗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与薄荷、牛蒡子共为臣药;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止渴;桔梗宣肺止咳化痰,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清利咽喉。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腻,脉濡数。

治法:利湿清热。

处方:三仁汤加减。

杏仁10g,白蔻仁15g,薏苡仁15g,滑石10g,通草15g,竹叶10g,半夏15g,厚朴10g。

方义:方中以杏仁宣降肺气,善开上焦;白蔻仁芳化湿浊,和畅中焦;薏苡仁益脾渗湿,疏导下焦;配以半夏、厚朴理气燥湿;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处方:逍遥散加减。

柴胡10g,白芍10g,当归15g,白术15g,茯苓20g,甘草10g,薄荷10g。

方义:方中以柴胡、薄荷疏肝泄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症状: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芪15g,*参15g,白术15g,炙甘草10g,陈皮15g,当归15g,升麻15g,柴胡15g。

方义:方中以*芪、*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既能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自汗较多者,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脾虚夹湿而见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者,加苍术、茯苓、厚朴健脾燥湿。

(二)刮痧、刺络、拔罐

陆小左教授常将刮痧、刺络、拔罐等结合起来治疗发热,不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均有着很好的疗效,临床应用中常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刮痧刮痧治疗时以刮拭背部为主,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外感发热者重点刮拭上焦,内伤发热者重点刮拭中下焦。热甚时可加刮曲池穴。

2.刺络一般应用于实证发热者,首选大椎穴及痧点聚集部位,外感发热者再加大杼、肺俞等,内伤发热者再加膈俞、肝俞、胃俞等,热甚者还可加曲池。

3.拔罐主要选取背俞穴进行拔罐,亦可在刺络部分加以拔罐,外感发热者以上焦背俞穴为主,内伤发热者以中下焦背俞穴为主。

4.放血外感发热者,在耳尖、尺泽穴用消*后三棱针点刺放血。

(三)推拿

陆小左教授认为,推拿对于外感发热有很好的疗效,可以有效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在手法上常以疏经通络,祛风解表为主。

1.揉太阳揉次,可清热祛风,止头痛除烦躁。

2.揉攒竹指揉次,可清热明目,活络散风。

3.抹坎宫以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做分抹36次,可醒脑明目,散风止痛。

4.推印堂以拇指从印堂穴向上推至发际10次,有镇静安神,活络疏风的作用。

5.揉迎香以指按揉迎香穴,可疏风通窍。

6.五指分梳两手五指分开,交替从前发际梳向后发际66次,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祛风定痛,安神养脑。

7.点揉曲池点揉次,可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

8.揉合谷揉次,可疏风解表,镇静止痛。

9.揉外关揉次,可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10.推抹手三阳用掌推法推抹上肢手三阳经循行部位约2~3分钟。

11.揉风池患者坐位,揉此穴次,可疏风通络,镇静止痛。

12.拿颈项用拇指与食指拿捏颈项两侧,从风池穴至颈项根部,反复10遍。

13.揉肺俞揉次,可宣肺疏风解表。

14.擦大椎以透热为度,可通阳解表清热。

15.擦膀胱经以小鱼际竖擦背部膀胱经的第一侧线,重点擦大杼至膈俞部位,以透热为度。

16.拿肩井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度,可振奋阳气。

医案

郭某,男,51岁,退休,天津人。年8月27日下午4点初诊。

主诉:面部水肿伴发热1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昨日下午五点多开始无明显诱因发热,自测体温37.8℃,而后眼睑、颜面浮肿,以口角唇部最为严重,躯干四肢无异常。夜间热度不减,今晨自测体温38.7℃,无头痛、恶寒。今日中午服用扑热息痛,热退,水肿不消。肢体困重,胸闷,纳少,泛恶,大便长期溏泻。

查体:舌暗红,苔*腻,脉细濡。

诊断:风水发热。

辨证:脾虚湿浸,风热犯表。

处方:

(1)中药治疗:治以清热利湿,宣肺消肿。桑白皮15g,陈皮5g,干姜皮10g,大腹皮15g,茯苓皮20g,泽泻15g,车前子30g,桂枝10g,猪苓15g,连翘15g,麻*6g,白术15g,防风15g,白芍25g,天麻15g。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嘱其禁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助湿生热。

(2)刺络大椎,曲池穴拔罐。

(3)推拿:按照外感发热推拿疗法操作。

10天后复诊,患者已愈。

按: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发为水肿,此即《景岳全书·肿胀》所谓:“凡外感*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浮肿。”又见水肿难消,肢体困重,纳少,便溏,是因脾虚湿盛所致。陆小左教授选用五皮饮合越婢加术汤加减,以标本兼治。五皮饮利水消肿,理气健脾,脾运则水难以生;越婢加术汤宣肺清热,祛风利水,主治风水夹热之浮肿证,为治标之法;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刺络拔罐,以外泄内蕴之热*;推拿可通阳解表清热。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形神兼治针药并施——陆小左学术经验集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胡广芹刘洪宇主编),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医证候学》免费下载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PDF免费下载

中医在线视频课程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

高清舌诊图谱(收藏)


  
  
  
  
  
  
  
  
  
  
  
  
  
  
  
  
  
  
  
  
  
  
   .

更多内容尽在文章排行汇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