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的主场
不只在病房
也在抢救室、手术室、检查室、“讲台”……
无论在哪个“战场”
她们都能绽放出无限光芒
妇产科张贇
身高一米五,能量两米八
在科室,同事都叫张贇“能豆豆”,“别看她只有一米五,散发出的能量有‘两米八’。”
前几天,张贇身体不舒服,抽血检查后,一个人晕晕乎乎坐上扶梯回科室。
快到4楼时,张贇突然看见前边一大叔往后倒,她立马跑前去,一把托住大叔,直到两人安全到达4楼。
站稳后张贇才发现,大叔身高足足有一米八,比自己高了30公分,也不知道自己这么虚的状态下是怎么拖住大叔的。
年,张贇从众多实习护士中脱颖而出,获得学校在大兴的第一个留院名额,进入妇产科工作。
妇产科都是女性患者,或许是女同胞间的心心相惜,张贇总想对她们多点照顾。
41岁的王姐,去年做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时,身边没有家属陪护,张贇就当起了“临时家属”。
除了倒水、帮忙买饭这种小事,术后照顾,也被张贇包了。
术后6小时,王姐需要拔除尿管解小便,张贇看王姐带着3根管子,又刚从麻醉中清醒不久,下班后没有回家,一直等到王姐拔掉尿管。
拔完尿管后,王姐半天尿不出来,张贇就在卫生间门口守了20分钟。王姐脚底蹭到血渍、身上蹭到污渍,张贇不等她反应,总会二话不说,拿起毛巾就去擦。
王姐出院前,拉着张贇的手哽咽了,“谢谢你,让我重新有了家的感觉。”
6年时间,张贇从实习护士成长为一名优秀护理带教老师,她也像当年老师教她一样,以身作则,千方百计的对患者好。
急诊科何盼
“在这里,时间都靠抢。”
看到患者生命危急,家属焦虑痛苦,急诊科护士何盼不会第一时间跑去安慰。
“在急诊,时间都靠抢,耽误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只有把患者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才是对家属最好的安慰。”
何盼遇到过太多心急如焚,对她不友好,甚至破口大骂的家属,她总把这些当做“耳旁风”。
有次,抢救室来了一位,30多岁喝了农药昏迷不醒的患者,需要立即抢救。
几个家属围在床边不愿离开,为不影响抢救,何盼让家属在外边等候。其中一位家属情绪激动,气冲冲地指着她,“我们出去,人出事了找你算账。”边往出走,边破口大骂。
把家属送出去后,何盼立即配合医生抢救,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洗胃……经过紧张的抢救,患者转危为安。
看到患者没事,家属着急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放,连忙向何盼道歉,“多亏了你们,要不我的孩子就没妈了。刚才对不起,是我太激动了!”
在急诊,患者病情急,大家心也急。面对家属的误解,何盼总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在抢救室,面对无力挽回的生命时,何盼也会觉得无力,但更多的是不甘。她不断学习各种抢救技术,锻炼了自己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在急诊奔跑了7年的何盼,如今已能够经受住生死时速的考验。
骨一/肝胆科左跃婷
“别担心,我在病房等您回来”
85岁的潘奶奶患有胰腺癌,反复的腹胀、腹痛让她很难受,稍有不顺心,潘奶奶就会“发飙”。
需要“直面”潘奶奶时,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发怵。护士左跃婷不一样,她反而总是“主动找上门”,与潘奶奶拉家常,“啰哩啰嗦”嘘寒问暖。
在左跃婷“烦不胜烦的打扰”下,潘奶奶脸上的笑容逐渐多了起来。
手术那天,左跃婷将潘奶奶送到电梯口,拉着手安慰她,“奶奶,做了手术就好了,就不难受了,您别担心,我在病房等您。”
其实,前一天左跃婷是夜班,当天中午就下班了。但她一直等到潘奶奶手术结束回到病房,才安心回家。
大家看到的是潘奶奶“乱发脾气”,而左跃婷看到的,是奶奶内心的不安。
影像科卢璐
“以后来做检查就找你”
影像科护士卢璐的工作内容与临床护士大不相同,预约、登记是“主业”,打针是“副业”。
但即便是护士的“传统手艺”打针,也和临床科室完全不同,由于对比剂浓度高,注射流速快,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对比剂外渗,对患者血管造成伤害,因此对静脉穿刺要求非常高。
卢璐通过看视频、在自己和朋友身上练习穿刺,经过4个月的努力,把副业也干得“风生水起”。
卢璐记得有位长期化疗的阿姨要做增强检查,但阿姨血管条件非常差,对打针也很恐惧,一直在出汗。卢璐拉着阿姨的手不断安慰,看着阿姨慢慢放松后,卢璐一针见血。
阿姨检查结束后,专门找到卢璐问她叫啥,“以后我来做检查就找你。”
这位阿姨成了卢璐的第一位“粉丝”,也让卢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女性最为宝贵的力量
是对他人的共情与扶助
走进大兴
有女医生、护士、技师
也有女保洁员、送餐员、电梯司机、无人陪护
每一个岗位,如此普通
每一个岗位,又那么重要
她们在最平凡的、最不起眼的工作里
日复一日,没有掌声,默默坚守
用真诚细腻,用做到极致的态度,赋予工作尊严
这些女性面孔
因专业、勇敢、坚硬而发光
因柔软、温暖、有爱而闪耀
编写:李潇帆
审核:雷晓
责编:刘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