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人的相交与相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清平乐》播出一大半啦,剧集的服化道、美丽人物、主线情感各有千秋,但是今天小编不是有意蹭热度(这也太迟吧),只是忽然由剧中的文人们的交往,感叹起了“知己”这个有点脱离于现代关系之外的词了。

开播的时候,大家都说朝堂上的是“背诵默写全文天团”。因为他们不仅是*治人物,还是文学史上千古流芳的人物。

其中就有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等。关于晏殊与范仲淹的交往,《清平乐》给了不少戏份。

剧中晏殊。图/网络剧中范仲淹。图/网络

晏殊范仲淹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晏殊:“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电视剧《清平乐》中,晏殊在雨中闲庭信步,轻声念出自己的词作《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让人瞬间感受到宋词之美。

图/视频截图

晏殊这个角色是《清平乐》中的重要人物,晏殊是江西抚州人,5岁就能创作,年少时的名气已经传到了当时的京城开封。十四岁以神童入试,金榜题名,赐同进士出身。晏殊虽然比范仲淹还小两岁,但年少成名,又是太子老师,身居高位。范仲淹就是晏殊举荐入朝的,二人亦师亦友,惺惺相惜。

(小编私心实在是太喜欢这张剧照了)

范晏二人,分别被贬过三次,基本都是因为进谏用力过度,得罪君上。《清平乐》里,两人最常见面的场合是“送行”与“迎接”。一个被召回了,另一个又被贬黜。于是,不是我送你出京,就是你迎我回京。晏殊与他意气相投,出京几年,都写下了不少好文章(背诵全文那种)。

图/网络

有一场戏,范仲淹在家里搓着手写劄子,晏殊自带着酒食上门,来跟他告别,因为范仲淹即将第三次被贬出京。这场戏里,范仲淹穿着粗布衣,脱了鞋往暖炉上一搭,伸手拿东西吃,另一边晏殊出口成章,张口就背了十年前范仲淹写的旧书信,真乃知心好友才能做到啊。

图/网络

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还有两位好友来送行,好酒载了满满一车,说是“等酒喝完了你也该回来了”,简直令人羡慕。士大夫之间的交往,也激发了观者对君子之交的向往。

苏轼*庭坚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在他们之后,宋代还有一对令人称羡的知己,那便是苏东坡和*庭坚。苏轼门生众多,*庭坚被后来的人称作苏门四学士之一,看上去是师徒,其实他和苏东坡只差九岁,而他们的初次会面也很传奇:

*庭坚二十八岁的时候,去湖州拜见老丈人孙觉,前脚刚走,苏轼到了,看见了*庭坚的诗,惊异不已,觉得这一定是个轻外物而自重的人——刚巧是苏轼喜欢的那类人。转手就给*庭坚写信,说“江夏无双应未去,恨无文字相娱喜。”

*庭坚《诸上座帖》后写得挺好玩儿,可以想见其性格:“此是大丈夫出生死事,不可草草便会。拍盲小*子往往见便下口,如瞎驴吃草样,故草此一篇,遗吾友李任道,明窗净几,它日亲見古人,乃是相见时节,山谷老人书。”

说起来,他们真正能够会面的时间并不长。常常天南海北,出差,调任或贬谪。但是*庭坚在一路流徙的路上,他还是会常常想到这位好朋友。他在承天寺见到刻在石头上东坡的诗,叹息弥日。距离他们意气风发、以文会友的日子过去了很多年,大家都满面风尘,坏消息多过好消息,但东坡在没饭吃的岭南还会写“落英亦可餐”,*庭坚自然知道他,于是跋诗在后头:“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赵孟頫绘苏轼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庭坚有句题苏轼的诗:

怪石岑釜当路,幽篁深不见天。

此路若逢醉客,应在万仞峰前。

不得不说,*庭坚写得妙极,即使不见其人,也能从诗中看见苏轼卓尔不群的样子来。苏轼一生交游广泛,但他犹如今天的我们,熟人很多,知己很少,真正的知己只有*庭坚一人。不懂他的人,有的说他旷达潇洒,不悲不喜,但在*庭坚的诗中,苏轼只是一个醉客,行走在绝无人至的山径上。(小编忽然想起了苏轼自己的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的《寒食帖》写得声声悲痛苍凉:自我来*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的《寒食帖》,命运也一样波折起伏。在苏轼写就十余年后,它被永安张浩获得,后者奔波千里,赶赴四川眉州请*庭坚题跋。很多年没有见到苏轼的*庭坚见字如面,睹物思人,提笔写道: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庭坚题跋

而这一年过去的元符四年(年),苏东坡就在从流放永州回家的路上病逝了。所以我们并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见过*庭坚的跋,知不知道好友这么不吝惜笔墨的夸奖和自嘲。那个时代的消息传递如此缓慢,有时候字到了,人却不在了,幸而情感可以延宕在传递消息的时间里,留待后人品味。

字与跋合璧(可左右滑动),右为苏书原纸,左为*之题跋。

苏轼长逝后,*庭坚目遇美景,身逢胜地的时候总像是下意识地默道一句,可惜东坡不在。苏轼仙去第二年,*庭坚与友人登鄂州樊山,途径松林之中,一座亭阁,夜听松涛,感念万千,写下:

晓见寒溪有炊烟,东坡道人已沉泉。

“东坡道人已沉泉”《松风阁诗贴》局部

他写松风阁的好风景,却笔锋忽的一转,写了没有知己一起看的寥落,因为“东坡道人已沉泉”。*庭坚在诗的最后透露了一直以来的心愿,“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离开这个像囚笼一样的世界,驾一叶扁舟,与好友消磨平生。

“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三年后,*庭坚也黯然离世,也许他最后的时光也会回忆起,他曾经描述过的画面——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董其昌陈继儒

“八十余岁,毫无间言”

董其昌年轻的时候就在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家里见到过一次《鹊华秋色图》。五十年后,当他第五次为此卷题跋时,感慨了周密与赵孟頫的“师友渊源”。不过他也很幸运,因为他有陈继儒。

董其昌在《鹊华秋色图》卷后的第五次题跋

蓝线标示处文字为“师友渊源”

董、陈二人是同乡,也是发小。他们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双双名落孙山后,陈继儒决定隐居山林,读书著说,而董其昌则屡败屡战,终于得中。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并没有让他们分道扬镳,反而让他们更加珍视彼此的友情。《婉娈草堂图》就是董其昌为陈继儒新建的草堂而作(此图年在纽约佳士得被私人拍下,暂无高清图片)。

明代董其昌《山水册》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相识的大半个世纪里,二人常常互相探访、一同出游。一次,董其昌在持节封楚藩的归途中中暑卧病,陈继儒带了一批珍贵字画去看他,仿佛治病的良药。二人在夹室中相对而坐,共赏书画。后来董其昌为了二人见面,特地在家中为陈继儒建了一座“来仲楼”。

明代董其昌《仿古山水册》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八十二岁的董其昌在家中去世,小他四岁的陈继儒在祭文中说:

兄长不佞儒四岁,少而执手,长而随肩。函盖相合,磁石相连。八十余岁,毫无间言。山林钟鼎,并峙人间。昔也吾兄未登贤能之籍,儒已脱屣于青山白云之巅,兄不我迂,我不兄膻。

两个人有相合的涵养与爱好,互相吸引,到老都无话不说(函盖相合,磁石相连。八十余岁,毫无间言),虽然贫富、地位、境遇不同(山林钟鼎,并峙人间),却能理解对方不同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兄不我迂,我不兄膻)。这大概就是古人对知己的定义吧。

拥有这样激荡人心的一世情谊,难怪古人会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