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人群的监测筛查
TUhjnbcbe - 2023/10/7 17:15:00
彭洋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6067766689650938&wfr=spider&for=pc

根据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将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大部分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少部分为黏液腺癌;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大部分子宫内膜癌属于Ⅰ型。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持续刺激直接相关,缺乏孕激素对抗,子宫内膜长期处于过度增生的状态,进一步发展为子宫内膜癌。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子宫内膜癌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

如无排卵性月经异常、无排卵性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由于无周期性排卵,子宫内膜缺乏孕激素拮抗,长期的单一雌激素作用致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甚至癌变。

2.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又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

有研究表明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kg/m2),子宫内膜癌的相对风险增加9%。与体重指数<25的女性相比,体重指数在30~35期间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大约增加1.6倍,而体重指数>35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3.7倍。糖尿患者或糖耐量异常者患病风险比正常人增加2.8倍;高血压者增高1.8倍。

3.初潮早与绝经晚

晚绝经的妇女在后几年大多为无排卵月经,因此延长了无孕激素协同作用的雌激素刺激时间。

4.不孕不育:

不孕不育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而与之相反,每次妊娠均可一定程度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此外,末次妊娠年龄越高,患子宫内膜癌的概率也越低。

5.卵巢肿瘤:

有些卵巢肿瘤,如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常产生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引起月经不调、绝经后出血、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内膜癌。对存在上述疾病患者应常规行子宫内膜活检。

6.外源性雌激素:

单一外源性雌激素治疗如达5年以上,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10~30倍。采用雌孕激素联合替代治疗则不增加罹患内膜癌的风险。

7.遗传因素:

大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是散发性的,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林奇综合征患者发生结肠以外恶性肿瘤的风险增高,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胃癌等。有林奇综合征的女性,其终生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60%,建议每年进行子宫内膜活检以评估是否有癌症。推荐可以在分娩完成后甚至更早进行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小,因此筛查应该在50岁以前进行,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其他家庭成员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危险也相应增加,一级亲属患子宫内膜癌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大约为对照组的1.5倍。

8.其他:

他莫昔芬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修饰剂,既可表现出类雌激素作用,也可表现为抗雌激素作用,与不同

的靶器官有关。他莫昔芬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可导致内膜增生,发生子宫内膜癌危险性增加。

9.生活方式:

目前已知有些生活方式因素与子宫内膜癌相关,包括饮食习惯、运动、饮酒、吸烟等。为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应对有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宣教,包括规范生活习惯、在医师指导下的激素替代治疗等。

对存在上述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者,对有遗传性家族史的患者、长期口服他莫昔芬的乳腺癌患者等坚持定期检查。但目前为止,尚没有推荐的子宫内膜癌常规筛查方法。超声是可选择的检查方法。主要筛查方式为经阴道或经腹部超声检查,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及异常情况。血液学方面没有特异性血清标志物,因此无常规监测筛查指标

转自-------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年版)

1
查看完整版本: 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人群的监测筛查